您好,邳州市文化馆欢迎您!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官方微博
 
      当前位置:邳州文化馆 --
 
邳州史考:江州司马青衫湿——白居易避乱居邳州

发布时间:2021/4/15  新闻类别:资料库 点击次数:796

  白居易是唐代名气大的诗人之一,是继李白、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。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。

  白居易(772--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祖籍太原(今属山西)。到了其曾祖父时,又迁居下邽(今陕西渭南北)。祖父白湟曾任巩县(今河南巩义)县令,与当时的新郑(今属河南)县令是好友。见新郑山川秀美,民风淳朴,白湟十分喜爱,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(今东郭寺)。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(公元772年2月28日),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。武宗会昌六年(846年)八月卒于洛阳,享年75岁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。,

  白居易出生时,李白已逝世10年,杜甫也去世2年。时代需要大诗人,白居易适逢其时。他因出身书香门第,自幼又绝顶聪明,五六岁便学写诗,9岁能够辨别声韵,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,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。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,他说:“昼课赋,夜课书,间又课诗,不遑寝息矣,以至于口舌生疮,手肘成胝。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,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。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。

  白居易16岁时,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,其中有名的是五言律诗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,去拜见老诗人顾况,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,便开玩笑说:“长安米贵,居恐不易。”及读到这首诗的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时,大为赞赏,说有这样的文笔,居长安不难。这首诗,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。

 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,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,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,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。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(公元800年)29岁时中进士,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、盩至尉、翰林学士,元和年间任左拾遗,写了大量讽喻诗,代表作是《秦中吟》十首和《新乐府》五十首。这些诗使权贵切齿、扼腕、变色。元和六年,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,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,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,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。元和十年六月,白居易44岁时,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,武元衡当场身死,裴度受了重伤。对如此大事,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,不急于处理。白居易十分气愤,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,以肃法纪。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,反而说他是东宫官,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。中书舍人王涯还谗言白居易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淹死的,并以白居易当年写过《赏花诗》和《新井诗》为借口,称白“有伤孝道”,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,应驱逐出京。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实际上,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。

 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,他说自己是 “面上灭除忧喜色,胸中消尽是非心”,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。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。元和十五年,唐宪宗暴死在长安,唐穆宗继位,穆宗爱他的才华,把他召回了长安,先后做司门员外郎、主客郎中知制诰、中书舍人等。但当时朝中很乱,大臣间争权夺利,明争暗斗;穆宗政治荒怠,不听劝谏。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,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,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。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。七十岁致仕。比起前期来,他消极多了,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、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,此时的一些诗,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。他仍然勤于政事,作了不少好事,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,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;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,蓄水灌田,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《钱塘湖石记》,刻在石上,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,认为只要“堤防如法,蓄泄及时”,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。这就是有名的“白堤”。

  《邳州志》载:唐贞元二年(786年),14岁的白居易随父亲彭城县令白季庚因公过下邳,游圯桥、白门楼。至于白季庚白居易父子因何来邳州情况,由于史料失缺,一直不详。根据近年发现的资料,原来白居易出生不久,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。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,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,当时由彭城县令已经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,便送接白居易等子女,送到徐州周围及南方各地避乱。白居易因此来到邳州避难一年多。饱尝离乡背井、亲人离散之苦。白居易在避难地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感受的一首绝句;“故园望断欲何如?楚水吴山万里余。今日因君访兄弟,数行乡泪一封书。”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《望月有感》,序云:“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兄弟离散,各在一处。因望月有感,聊书所怀,寄上浮梁大兄、于潜七兄、乌江十五兄,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。”可见家乡战乱,白季庚将子女寄居在各地避难。看来白居易父子不仅仅是“因公过下邳”,因公岂能连儿子也带着,难道不怕御史参奏。看来白居易是在邳州避难居住过一段时间,后又去符离。诗文“时难年荒世业空, 弟兄羁旅各西东。田园寥落干戈后, 骨肉流离道路中。吊影分为千里雁, 辞根散作九秋蓬。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”正是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的写照。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、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。白居易的少年时代,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。聪明好学的少年白居易在邳州避难,邳州的山川灵气、风土人情、名胜古迹、自然景观必然影响着诗人的成长。


 
发表评论】【打印新闻】【关闭窗口  
最新

邳州文化馆关键字: 邳州文化馆 - 邳州文化 - 邳州艺术 - 邳州文化馆
Copyright © 2014-2015 邳州文化馆 All Rights Reserved.
主办单位:邳州文化馆
你是第2822272位访客    建议使用1024×768以上分辨率,IE6.0以上浏览器     技术支持:邳州慧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