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邳州市文化馆欢迎您!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官方微博
 
      当前位置:邳州文化馆 --
 
地方民俗:邳州民居的起源及发展

发布时间:2019/11/30  新闻类别:资料库 点击次数:436

  (作者:王如坤)

  《韩非子五蠹篇》曾讲到:“上古之世,人少而禽兽众多,人民不胜禽兽虫蛇,有圣人作构木为巢,以避群兽,而民悦之。”这说明混炖初开,人类穴居野处,时遭野兽虫蛇侵害,苦不堪言。传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,避风挡雨,野兽无法逞害,民得以安宁。又经不知多少万年,农牧业出现,渐渐生活有了好转,人类也逐渐增多,巢穴居住已不够居住或不很方便,便产生了营建房屋的观念。远古人类定居的房屋怎样,从邳州大墩子先民遗址的考古中可找到答案。

  在大墩子遗址中,发现有五处大小不等的烧土地面,最大的一处五、六平方米,泥土中杂拌有夯实的蚌壳质地,烧烤后十分坚硬,厚达20—30厘米;其边缘有圆形柱洞,深为20—40厘米,底部有方形石块作柱基。这就是邳州先民用泥土、石块和树木枝干搭筑而成的房屋支架,支架上面可能扇有树枝叶和草类、兽皮类作屋扇面,以防风防雨雪防冷防晒。

  2004年春,省市考古队又一次对梁王城挖掘,也发现了比较大的屋底地面,四周也有木柱洞,考古队认为这是海岱地区先民最大的居住城区。

 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大墩子出土了三座陶房模型,造型逼真,显示了新石器时代邳州先民住房的整体形状。一座主面为长方形、短檐,攒尖顶,前面设门,左右开窗,门及墙上刻有狗的形象。一座是主面呈三角形,前为门,左右及后墙开窗。一座是横断面,呈圆形,上有一周短檐,攒尖顶,有五道戗脊,未开门窗,可能是房屋的象征。从一二座房屋的攒顶、斜面,可知先人已利用陡斜面泄雨水的技术,从开窗可知先人已注意室内的通风采光的应用;体现邳州先民的智慧。

  时过六、七千年,先民房屋的结构造形至今在民间仍可见到。如清末民初的圆扇面地屋子;带有山墙的两扇面的马鞍式地屋子、场屋子、园屋子;以及现今沿河岸挖土坑叉脊梁扇面的部分老年房、土草房;还有过去用木柱当四角支柱,用秫秸夹成的栅栏屋,俗称芦埠杖子屋等;,都是在先民房屋的基础上又进行改革后的房屋,但千变万变而不离其宗。今天房屋的开门开窗,凸脊斜面,土草木结构等;仍是先民建造房屋的经验技术的遗存、应用和发展。

  今天的亭、榭、楼、阁的建造技术可谓先进,式样可以说是千姿百态,色彩可以说是金壁辉煌,但在商周秦汉时期仍可找到它原始的型体及构造部件。如出土的商周古铜器上的记录,秦汉时的瓦当、陶仓、陶房、陶楼、陶榭、陶阁、陶院落,以及陶厕、陶羊圈、陶猪圈的房棚等,这些都是现代居民房屋和亭、榭、楼、阁的前身。陶楼上栅栏式的窗,高大的门,墙上刻画的动植物纹饰,以及黄、绿明亮的陶铀等,现代建筑仍保留延用三千多年前的建筑技术和民族习俗。

  邳州民居的发展历经由简易到复杂,由小型到辉宏,由低级到高级的数千年的历史过程,也显示了社会在不断发展、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。


 
发表评论】【打印新闻】【关闭窗口  
最新

邳州文化馆关键字: 邳州文化馆 - 邳州文化 - 邳州艺术 - 邳州文化馆
Copyright © 2014-2015 邳州文化馆 All Rights Reserved.
主办单位:邳州文化馆
你是第2822983位访客    建议使用1024×768以上分辨率,IE6.0以上浏览器     技术支持:邳州慧网